"你有没有发现,当你真诚地在键盘上敲下你的感想、规划或者是一段自我介绍。回应你的只有寥寥数语,或者一句“waw”。 "
我想谈一个长久被创圈忽视甚至习惯的话题,“为什么创业者总喜欢端着”。
我的创业
我接触科技创业的时间并不长,大概是从25年一月份的宁波Xbotpark基地开始的;在那之后的二月我又去了深圳科创学院。在此之前我对于创业几乎一无所知——我不知道什么是“preA“什么是融资,什么是黑客松,奇绩创坛又是什么…巧的是我从深圳回来没多久我真的去奇绩创坛了,在2025的春季路演日。
但坦率的说,从奇绩回来那几天我感觉我有些飘了。
我开始疯狂地给自己贴标签,并且开始这也看不上那也看不上,满脑子只是想“做一些伟大的事情”,似乎所谓“平庸的事情”在我眼里就是一坨屁。客观地说我接触科技创业的时间并不长,甚至还很短(连许多大一的学生都比不过)。这半年里巨大的思想滑坡终于在这一刻连点成线,让我感觉有些混乱。我相信很多人可能也是和我是一样的状态,总是在被水流推着走,见到了许多新的事物视野急剧开阔的同时却也很难停下脚步去慢慢吸收。
回顾我的孵化器历程:在一开始,我总想到处都是没被满足的痛点到处都是机会,到后面看什么都不对;我总觉得大家都好厉害,到后面又觉得不过如此。尤其是当我自己去承办黑客松活动以后,我开始习惯站在投资人的视角高高在上,去judge、去定义、去以一种傲慢的姿态看待其他人的作品。“思想”和行动上的巨大落差让人似乎有些过于傲慢了,我们不免陷入一种眼高手低。我们在黑客松或者创业者身上见到的很多作品其实并不符合创圈的整体品味,基本处于鄙视链的中下层,它不够酷不够帅不够改变世界,甚至特别low让人一眼觉得啼笑皆非。人人都拿来给他踩一脚,人人都渴望评价他来获得一种虚假的自我认同。但我还是想在每次“鄙视”之前问一问自己:
- 你真的有评判它的能力而不是眼高手低吗?
- 你总是去关注“品味”,这些不符合你的taste的产品真的不符合商业、社会生产价值、人类价值的客观规律吗?
- 总是以一种傲慢地姿态去审视他人,最终会把你变成什么样?此外,毫无共情的你真的还有做好一款产品的能力吗?
我们如此,那许多投资人呢?我认为也是高高在上惯了,就像一艘不易转向的巨型航母还余有基本的惯性做事,除此以外早已失去了判断的能力。
这也是我正想说的———务实。我认为大家都太不务实了。这半年里我总觉得自己状态不对,但我说不清楚为什么不对;直到最近我才终于想明白这点:我需要去写作,需要去关注更多商业化前沿真实的落地而非对其他人指指点点,需要去写更多的github仓库,需要去自己/或者和人一起把一件自己真正感兴趣、觉得有意义有价值的事情从0到1给做出来,我需要去动手做更多务实的事情。
为什么创业者总喜欢端着
"从奇绩demo day和黑客松回来我一直在想很多事情。 我一直在反思自己,我觉得我陷入了一种思维怪圈——在中国早期投资的叙事逻辑之下,我们似乎总是去强调“特别”。诚然,我们可能从小就是一批很奇怪的人,有的人不合群,有的人其他人永远都不知道他在想什么觉得他很唐,甚至有的人本身真的就有病。创造圈本身就是这么一群很怪异的人和疯子。投资人去寻找特别的人是没问题的。但,作为创造者自身,这种过分的强调,我觉得本质上不是一种对自我更和谐的认同,相反,这违背了初衷——这种刻意的偏移,它是一种更加自卑的,想彰显自我的,将自己与主流叙事刻意区分的心理底层映射。
我们可能都走错了。我们只需要更加顺理成章地成为自己。"
创圈,从来都是一个充满刻薄、很mean、很慕强的地方。年轻的创造者们拼命在这里生长,渴望拿下自己被认可的一席之地。但,即便你和刘靖康般成功,也一样充满了指指点点。于是年轻的创造者们开始尝试将自己包裹起来,说话做事总是端着。仿佛话说的越少越能彰显出自己的厉害,多说一个字就会暴露出自己最本来、软弱的模样;端的越厉害,潜意识里越能以一种指点者的模样高高在上地俯视对方,来掩饰自己内心的不自信甚至自卑。小时候我们把它叫做“故作高冷”,没想到世界是一个回归,长大了又开始玩这一套。
创业者都很现实。端着,很多时候是一种话不投机;但更多时候是一种“看人低”。我也曾遇到过很端着的情况,但在他看见我去奇绩玩了一圈以后对我的态度马上360°大转弯(扶额,我都觉得奇绩在早早期创业者这里的效应都有点有用的夸张了)。在对高位者update最新进展、积极社交的时候极尽谄媚,在对“低位者”摆架子高高在上。甚至,很多时候他都不一定是你所谓的“低位者”,许多人还来不及看清自己,人的眼睛就给人贴上了标签。
刻意寻求特别和对“所有人”端着我认为都是一种不自信。我理解很多时候你看到一个“傻逼”很不想理,但我希望大家抱有一颗悲悯、包容的心。
做自然的自己
我一直以来都很羡慕一种人——每次参加完活动就会把这个活动取得了哪些成就写下来,不断地去和公众分享不断地和上位者update汇报。坦白来说我甚至都有一点嫉妒——因为我没有这种能力。我曾尝试去习得,最后发现落得个东施效颦四不像。不仅别扭了自己,也让其他人看了个笑话。
这种能力在创业圈(甚至是各行各业),都是一个巨大的加分项。当我做社群以后我更能意识到其巨大的流量和隐形价值。这个时代是一个巨大的mcn,取得成功的不一定是你的产品做的多好,而是创始人本身具备的极强的对外营销和向上社交能力。这也是一种很经典的精英画像,一定会在世俗层面上取得不错的成就。
我很多时候都看不清自己,觉得自己是一个特别i的人,特别不会、也害怕和人说话;但有的时候又好像特别能说。可能我本质上是一个很i的人但是被迫在许多场合表现出来特别e,当不需要我表现的时候我就开始怎么舒服怎么待着。我确实成不了上面说的那种人,但我也不认为我在这方面一无是处。我从来不敢自诩为精英,也不愿意成为精英;也从来不敢以一种文艺评论家的姿态高高在上地对营销指指点点甚至是看不起。我只是想成为自己喜欢的模样,以自己真正喜欢的方式非常自然地说话、做事,很自然地把营销做好,自然的人也可以散发出强大的个人魅力。之前那些拙劣的模仿让我很难受,我觉得自己都走偏了。我不想再去思考什么创业什么大佬,我现在只是想以自己舒服的方式去说话、做事。我相信一定有很自然的道理也可以把各种事情做好。如果说营销(甚至创业)本质是装逼,我不喜欢一种很低级的装逼。高级的装逼就应该很自然,让人都感觉不到你在装逼他只是觉得那是你自己。